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负责人为祁皑教授,成员有颜学渊教授、郑玉芳教授、林伟教授、王素裹副教授、吴应雄副教授、陈尚鸿副教授、黄凯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有结构抗震、结构分析、结构减振、结构隔震、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分析、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新型建材、智能结构等。课题组可招收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力学等学术型博士生和硕士生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型硕士生。详见下述各位导师的个人简介。


祁皑,女,1964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分会理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结构主动、半主动和被动控制研究,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
一、学位简历
1985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获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力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二、职称简历
1990年,在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被评为讲师;
1997年,在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被评为副教授;
2003年,在福州大学被评为教授;
2005年,在福州大学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三、工作简历
1987年7月-2002年4月:在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工作,曾任教务处副处长。
2002年5月-现在:在福州大学工作,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四、荣誉称号
2009年,获得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8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2007年,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获得福州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
2006年,获得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2004年,获得福州大学“我心中的好老师”称号
获得福州大学“十佳女教工”称号
2003年,获得福州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
五、教学兼职
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六、教学工作
本科:主讲《结构力学》(80学时),指导1组毕业设计。
硕士:主讲《结构振动控制》(32学时),每年平均招收硕士生3-4名。
博士:主讲《高等结构动力学》(40学时)、《高等结构振动控制》,每年平均招收博士生1-2名。
七、教学研究
2012年,出版《结构力学》教材,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年,开始担任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负责人——土木工程专业
2010年,开始担任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土木工程专业
2008年,开始担任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负责人
2008年,指导一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隔震技术的研究
2007年,开始担任福州大学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结构力学》
出版《结构力学》教材,第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结构力学》学生用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结构力学》教师用电子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开始担任福建省特色专业负责人——土木工程专业
八、教学获奖
2016年,福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一等奖,唯一
2013年,福州大学教学优秀奖特等奖,唯一
2011年,福建省结构模型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指导教师
2010年,福州大学教学优秀奖特等奖,唯一
2009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州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一;
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七;
福州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特等奖,指导教师
2007年,福建省“教学名师奖”,唯一
2006年,福州大学“教学名师奖”,唯一;
福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一等奖”,唯一
2005年,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福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一等奖”,唯一
九、教学管理
2010年,承办第三届中南地区结构力学竞赛,并担任福建赛区负责人。
2008年,负责土木工程专业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评估”复评
2007年,承办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2007年,承办第二届中南地区结构力学竞赛,并担任福建赛区负责人
2004年,承办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承办第三届全国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十、科研兼职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委员
全国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委员
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福建省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委员会委员
福州大学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博士点学科负责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杂志副主编
十一、科研工作(参加项目略)
201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6年,主持福建省科技厅产学研项目
2010年,主持福建省隔震技术规程的编制
2010年,主持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
2007年,负责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第二负责人)
2006年,主持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2004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3年,主持福建省人才创新基金项目
十二、科研获奖
2010年,获得福建省“学术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6年,获得辽宁省“学术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2005年,被评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
2004年,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十三、承办学术会议
2009年,承办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并担任论文集副主编
1998年,承办第五届国际结构工程青年专家研讨会,并担任论文集副主编
十四、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591-22865370
手机:13950413137
邮箱:qikai@fzu.edu.cn
通讯地址: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邮编:350108


颜学渊(1982-),男,汉族,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结构抗震减震、结构振动控制和防灾减灾、装配式结构抗震减震、智慧土木工程(BIM)、桥梁减隔震等方向的相关科研、教学工作。
第七届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以第一完成人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Structures》、《Structures and Buildings》、《建筑结构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和《工程力学》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福建省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另参与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和参与其他省、市级项目和横向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本,参编教材1本;在《Engineering Structures》和《土木工程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获国家专利30余件。
通讯地址:350116 福州市大学城学园路2号
E-mail:yxy820910@sina.com


郑玉芳,工学博士,福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一、教育背景
2002/09~2005/06 湖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9/09~2002/06 湖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5/09~1999/06 湖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
二、工作经历
2014/07~迄今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2011.8-2011.12 澳门大学科技学院访问学者
2008/08~2014/07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5/07~2008/08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三、研究方向
(1)结构非线性静动力学分析
(2)智能结构及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分析
(3)微纳米结构力学分析
(4)结构损伤分析
四、学术成就
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篇,EI收录论文9篇。
五、联系方式
移动电话:15059151832 E-mail: zheng_yufang@163.com


林伟(1980.1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
一、研究方向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
结构振动控制
结构健康监测
装配式结构抗震与减振
二、研究及教育经历
(1)受教育经历
2005/09-2009/04,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李忠献教授
2006/12-2008/03,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研究助理(联合培养博士),指导教师:倪一清教授
2003/09-2005/07,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李忠献教授
1999/09-2003/07,天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获得双学士学位
(2)研究工作经历
2013/03-2014/03,美国休斯敦大学,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访问学者
2018/08-至今,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2011/08-2018/07,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9/09-2010/09,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访问学者
2009/04-2011/08,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三、主持及参与项目
2016 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16-2018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引导性项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减振节点的研发及应用研究 主持
2015-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159)自适应粘弹性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的减振机理及应用研究 主持
2012-2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108089)大跨度连体高层结构多维多点地震反应分析及智能减振研究 主持
2011-2014 国家高校博士点基金(20113514120005)复杂结构基于部分反馈的子结构半主动振动控制算法 主持
2012-2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108092)考虑三维隔震的大高宽比结构抗倾覆机理研究 参与,排名第三
2011-2014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J05128)主持,已结题
四、发表论文
[1] 李忠献,林伟,丁阳. 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多维多点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6, 26 (1): 56-63.
[2] 丁阳,林伟,李忠献. 大跨度空间结构多维多点非平稳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工程力学. 2007, 24 (3):97-103.(EI 071810576476)
[3] 李忠献,林伟,丁阳. 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天津大学学报. 2007, 40 (1): 1-8.(EI 071510546882)
[4] 李忠献,林伟,丁阳. 多维地震激励下空间结构MR阻尼器半主动控制. 天津大学学报. 2007, 40 (5): 512-518.(EI 073210754671)
[5] LIN Wei, LI Zhong-Xian, DING Yang. Trust-region based Instantaneous Optimal Semi-active Control on Long-span Spatial Structure with MRF-04K Damper.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08, 7 (4): 447-464.(SCI、EI收录)(EI 20085211815737)
[6] 林伟,李忠献,倪一清. 基于信赖域方法的MR阻尼器瞬时最优半主动控制. 工程力学,2009, 26 (9):36-42(EI 20094512432369)
[7] 林伟,李忠献,倪一清. 基于信赖域方法的MR阻尼器瞬时最优半主动控制实验研究. 振动工程学报, 2009, 22(5): 519-526(EI 20094912533831)
[8] Ni, Y.Q., Y. Xia, W. Lin, W.H. Chen, and J.M. Ko. 2009. “ANCRiSST Benchmark Problem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of High-Rise Slender Structures - Phase I: Reduced-Order Finite Element Model,” i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d Smart Materials and Smart Structures Technology,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9] W. Lin, Y. Q. Ni, Y. Xia, W. H. Chen. “Field Measurement Data and a Reduced-order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Task I of the SHM Benchmark Problem for High-rise Structur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World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trol and Monitoring, 2010,Tokyo, Japan.
[10] W. H. Chen, Z. R. Lu, W. Lin, et al.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 of the Guangzhou New TV Tower.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1, 33(12): 3628-3646.
[11] W. Lin, S. H. Chen, L. Q. Deng. LQG Modal Control on Spatial Structures Using MR Damper.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250-253: 2451-2454. (EI 20112314040265)
[12] Y. Zhang, W. Lin. Z. M. Wang. Comparison of Vertical Model and Spatial Model for Vehicle-Track-Bridge Coupling Vibration System,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243-249: 4307-4310. (EI 20112314045603)
[13] W. Lin, S. H. Chen, P. Y. Huang. Seismic Analysis of Long-span Connected Structures under Multi-supported and Multi-dimensional Earthquake Excit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11, 1, 640-645.
[14] W. Lin, Z. X. Li, G. M. Zhang, P. Y. Huang. WPT-Based Modal Control on Distributed Structures with MRF-04K Damper,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2011, 17 (6):397-403. EI: 20120714762925.
[15] 林伟, 陈尚鸿, 祁皑, 张根明. TIOC半主动控制算法在相邻结构地震响应控制上的应用. 振动与冲击, 2011, 30 (12): 141-146. EI:20120214676516
[16] 林伟, 陈尚鸿, 祁皑, 黄立志. 多维多点激励下大跨度连体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福州大学学报, 2011, 39 (6): 923-929.
[17] 林伟, 陈尚鸿, 张根明.基于部分反馈的LQG模态半主动控制算法.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1, 9 (6): 542-545.
[18] Y.Q Ni, Y. Xia, W. Lin, W. H. Chen, K. M. Ko. SHM benchmark for high-rise structures: a reduced-order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field measurement data. Smart Structures and Systems, 2012, 10 (4-5): 411-426.
[19] W. Lin, S. H. Chen, J. X. Yu and A. Qi. Seismic behavior of long-span connected structures under multi-supported and multi-dimensional earthquake excitation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3, 16(9): 1579-1586.
[20] S. H. Chen, W. Lin. J. X. Yu and A. Qi. Free-Interface Modal Synthesis Based Substructural Damage Detection Method. Shock and Vibration Volume 2014, Article ID 741697, 13 pages.
[23] Peng Guihan;Lin Wei;Chen Shanghong;Yu Jiexin. Free-Interface Dual-Compatibility Modal Synthesis Substructure Method in Large-Scale Structure.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2015, 21 (4): 347-355. (EI: 20153201119215)
[24] J. X. Yu, Y. Xia, W. Lin, X. Q. Zhou. Element-by-element model updating of large-scale structures based on component mode synthesis method,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16, 362: 72-84.
[25] Wei Lin, Yinglu Lin, Gangbing Song and Jun Li. Multiple Pounding Tuned Mass Damper (MPTMD) control on Benchmark Tower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Excitations. 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 2016, 11(6): 1123-1141.
五、联系方式
Email: cewlin@fzu.edu.cn, laziomomo@163.com
Tel: (+86) 18106060906
QQ:12670856


王素裹,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访问学者,《华南地震》编委。
l 联系方式
Email:wangsuguo@foxmail.com
l 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
2000.9~2004.7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双专业,本科;
2004.9~2009.12 华南理工大学保送直接攻读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直接攻博),博士;
2009.12迄今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17.8~2018.8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访问学者。
l 主要研究方向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建筑结构防震减灾、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l 招生方向
学术型硕士:1. 结构工程; 2.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专业型硕士:1. 土木工程专业;2.工程管理
l 主要科研情况
Ø 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SCI或EI论文5篇、高被引论文1篇、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1篇;
Ø 主持完成纵向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福建省教育厅产学研项目1项,福州大学校级基金2项。内容包括足尺钢筋混凝土结构拟静力试验研究、大比例缩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等;
Ø 主持完成横向项目3项、主持在研1项(156万)。内容包括梁柱节点抗震性能指标限值研究、工程结构隔震设计、建筑结构建筑能效分析、建筑业发展规划编制等;
Ø 参与纵向、横向项目若干,内容包括抗震防灾规划、高层连体建筑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防御服务系统建筑物及生命线工程易损性调查等;
Ø 获得专利1项,出版专著1项。
l 主讲课程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及应用》、《装配式建筑结构》、《结构力学》、《工程力学(下)》、《建筑力学(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高层建筑结构》
l 科研及教学获奖情况
Ø 新型装配式结构抗震性能及结构三维隔震减震关键技术与应用,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Ø 新型装配式结构抗震性能及结构三维隔震减震关键技术与应用,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Ø 获得第二届福州大学“曾亦容奖教金”;
Ø 获得福建省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Ø 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
Ø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九届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二等奖;
Ø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优秀奖;
Ø 指导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RTP)获得指导优秀奖;
Ø 获得第二届福州大学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
Ø 指导研究生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吴应雄(1969-),男,汉族,福建泉州惠安人,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一、学习和工作背景
1. 学习经历
2000.7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函授专升本),工学学士;
2004.7毕业于福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
2012.7毕业于福州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
2. 工作经历
1994.3-2004.12 机械部第五设计研究院,结构设计,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03)。
2005.1-2006.2 福州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设计,高级工程师。
2006.3-至今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副教授(2012),硕导。
3. 学术兼职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村镇绿色建筑综合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
二、主要研究方向
结构减隔震理论研究及工程设计应用;
结构抗震理论研究及工程设计应用;
建筑工业化;工程管理。
三、招生方向
学术型硕士:1. 结构工程
专业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1.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研究生以设计院工作的结构设计人员为主。
四、主要学术论文
[1] 吴应雄,黄净,颜桂云,等.Optimization of Isolation Structure under Wind Load Excit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Wind Resistant Bearing[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2016,21(6):719-728.(EI收录),CN31-1943/U, 上海交通大学
[2] 吴应雄,夏侯唐斌,颜桂云,等.考虑增设变刚度抗风支座的隔震结构减震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2016,29(5):851-859(EI收录),CN32-1349/TB,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3] 吴应雄.底层柱顶隔震框架结构设计方法[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61-1404/TV,2016,13(2):100-106.
[4] 吴应雄.底盘刚度变化对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6,38 (1): 16-22
[5] Guiyun Yan, Fuquan Chen, Ying-xiong Wu. A semi‑active H∞ control strategy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vibration suppression of nonlinear high‑rise building under earthquake excitations(SCI、EI收录), SpringerPlus (2016) 5:1053
[6] 颜桂云,吴应雄,陈福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下层间隔震的非线性反应与隔震层限位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23(6):1014-1020.(EI收录),CN31-1316/TU, 中国资源协会
[7] 吴应雄,陈骁,邵奕夫等.水平初位移条件下实际隔震结构现场测试[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61-1404/TV,2015,13(6):100-106.
[8] 吴应雄,卢梦超,吴小清.基于价值工程的建筑应用隔震技术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42-1698/TU,2015,31(3):16-21.
[9] 吴应雄.某工程底层柱顶隔震结构抗震性能评价[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13(5):41-46.
[10]吴应雄,王兆樑,林树枝,等.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Structure with Cooperation of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and Wind-resistant Support[J].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2014,31(4):411-417(EI收录),CN31-1920/N,东华大学
[11]吴应雄,王兆樑,祁皑,等.叠层橡胶支座与抗风支座组合隔震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4,33(5):149-154.(EI收录),CN31-1316/TU, 上海交通大学
[12]郑国琛,吴应雄,祁皑.某城市地铁振源系统参数影响预测[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4,36 (2): 133-138
[13]吴应雄,祁皑.某综合楼层间隔震设计及分析[J],工业建筑,2012,42(3):43-48.
[14]吴应雄. 低位层间隔震技术在某实际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6):806-813.
[15]吴应雄,祁皑,颜学渊.某首层柱顶隔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31(6):147-152.
[16]吴应雄,祁皑,颜学渊.某层间隔震实际工程的动力特性测试与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930-935.
[17]吴应雄,祁皑,颜学渊.首层薄弱层框架结构的柱顶隔震性能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1,33(4):365-369.
[18]吴应雄,祁皑.柱顶隔震技术在某首层薄弱层框架结构中的应用[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4):349-354.
五、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8149、远场长周期地震下桩-土-层间隔震结构体系的灾变机理与失效控制2017/01-2020/12、62万元、在研、主持。
2. 厦门市建设局科研项目、201402101、实际隔震建筑的动力特性测试与研究、2014/01-2016/12、16万元、在研、主持。
3. 厦门市湖里区教育局科研项目、福州大学横向课题00501505、幼儿园与中小学校舍隔震设计研究、2012/01-2016/9、100万元、已结题、主持。
4. 福建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研开发项目、2010K0505、建筑结构层间隔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2010/7-2012/12、10万元、已结题、主持。
5. 福建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研开发项目、2009K04205、底层柱顶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2009/7-2011/12、10万元、已结题、主持。
6. 梅花伞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项目、福州大学横向课题00500928、工业厂区建筑结构系列新体系设计及关键施工技术研究、2009/01-2010/12、50万元、已结题、主持。
7. 主编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J/T13-252-2016《建筑工程隔震橡胶支座和装置施工及验收规程》。
六、主持设计与科研的隔震工程项目
1. 厦门森林公安局同安警务业务用房(底层柱顶隔震)
2. 厦门翔安新圩中心卫生院医技楼(底层柱顶隔震)
3. 泉州梅花伞业股份公司员工宿舍楼(底层柱顶隔震)
4. 厦门市湖里东渡小学附属教学楼(底层柱顶隔震)
5. 厦门湖里中学(北校区)3栋教学楼(底层柱顶隔震)
6. 厦门湖里实验幼儿园(基础隔震)
7. 厦门湖里火炬幼儿园(基础隔震)
8. 厦门同安公安分局训练教学楼(组合隔震)
9. 厦门湖里塘边幼儿园(基础隔震)
10.厦门湖里东渡和通里幼儿园(基础隔震)
11.厦门湖里上湖洪塘安置房配套幼儿园(基础隔震)
12.厦门湖里金林湾配套幼儿园(基础隔震)
13.厦门湖里湖边小学2栋教学综合楼(底层柱顶隔震)
14.厦门公安特警综合训练教学楼及训练用房(组合减震隔震)
七、奖励项目
1. 201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建筑隔震技术的关键问题研究,二等奖(排名第二)。
2. 2011年度,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同安森林公安派出所警务业务用房隔震设计,结构专业三等奖(排名第一)。
3. 2013年度,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梅花伞业股份公司员工宿舍隔震设 计,结构专业三等奖(排名第一)。
4. 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抗震防灾专业奖,厦门湖里中学北 校区教学楼工程隔震设计,三等奖(排名第一)。
八、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350116
Email:wyxfz2006@163.com
QQ:563083537
九、最新研究方向和内容
1. 组合隔震
2. 层间隔震
3. 隔震构造技术
4. 建筑工业化
十、学生寄语
知行合一
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于减隔震工程项目建设!
十、对学生要求
用3年时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共同服务于减隔震工程项目建设!
每人至少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
十一、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导师与省内大中型设计、科研单位有广泛的联系,可推荐学生到相关设计、科研单位就业。


陈尚鸿,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硕士)
一、学术兼职: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副会长
中国硅酸盐学会冶金渣专业委员会委员
二、学习及工作经历:
2003.9-2006.3 福州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硕士)
2009.9-2015.1 福州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工学博士)
2006.4-至今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
三、主要研究方向:
结构振动控制,结构抗震与减隔震,工业固废处置和新型建材
四、任职以来获奖情况
教学:
2009.6获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一等奖
2009.10获“第五届全国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
2010.4获福州大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竞赛三等奖
科研:
《建筑隔震技术的关键问题研究》,201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4
五、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可恢复耗能RC墙板的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51878181,在研,主持;
[2] 福州市科技局产学研项目,新型环保矿物掺合料应用于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在研,主持;
[3] 福建省教育厅,竖向荷载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影响系数研究,结题,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层间隔震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50378020),结题,参加;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跨度连体高层结构多维多点地震反应分析及智能减震研究”51108089,在研,参加;
[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J05128,在研,参加;
[7] 福州市东部新城商务办公中心C、D座振动台阵试验研究,结题,参加;
[8] 龙岩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结题,子项目负责;
[9] 三明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结题,子项目负责;
[10] 南平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结题,子项目负责;
[11]南安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结题,子项目负责;
[12]福清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结题,子项目负责;
[13]福建地震社会服务工程震害防御服务系统建筑物及生命线工程易损性调查与分析项目 ,结题,第三完成;
六、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1] 陈尚鸿,林伟等,多维多点激励下大跨度连体高层结构减振研究,《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54卷第2期
[2] 陈尚鸿.连体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福建建筑2014.10
[3] Shanghong CHEN, Wei Lin, Jiexin YU and Qi Ai. Free-interface Modal Synthesis based
Substructural Damage Detection Method. Shock and Vibration.2014(SCI收录)
[4] 陈尚鸿,祁皑,王素裹,林伟.多维多点输入下大跨度连体高层结构地震台阵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14 ,31 (6): 212-217(EI收录).
[5] W. Lin, S. H. Chen, J. X. Yu and A. Qi. Seismic behavior of long-span connected structures under multi-supported and multi-dimensional earthquake excitation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3, 16(9): 1579-1586. (SCI: 000325601200010)
[6] 林伟,陈尚鸿,祁皑,张根明. TIOC半主动控制算法在相邻结构地震响应控制上的应用.振动与冲击, 2011, 30 (12): 141-146. (EI:20120214676516)
[7] 林伟,陈尚鸿,祁皑,黄立志.多维多点激励下大跨度连体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福州大学学报, 2011, 39 (6): 923-929.
[8] 林伟,陈尚鸿,张根明.基于部分反馈的LQG模态半主动控制算法.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1, 9 (6): 542-545.
[9] W. Lin, S. H. Chen, P. Y. Huang. Seismic Analysis of Long-span Connected Structures under Multi-supported and Multi-dimensional Earthquake Excit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11, 1, 640-645.


黄凯,博士,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
一、学历
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硕士: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本科: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二、主要研究方向
高层结构的非线性计算及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
钢管混凝土新型结构。
福建古建筑(石结构、夯土结构)抗震加固研究。
三、主要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0911]:“基于连续性连杆法的结构非线性模 型研究”(主持)。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2009-R4-8):“福建省地方特色古建筑文物保护加固技术研究”。
3. 福建省地方建筑标准《石砌体结构加固技术规范》相关试验研究。
4. 童子山大桥、五星大桥等二十多座桥梁的动静载检测项目。
四、联系方式
Email: huangkai@fzu.edu.cn